廉洁文化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廉洁文化

杨震:四知美誉留人世,应与乾坤共久长

发布日期: 2020-06-12 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 《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》   字号:[ ]

       杨震(?-124),字伯起。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东)人。东汉时期名臣,隐士杨宝之子。杨震少时潜心治学,曾随父研习欧阳《尚书》,师从太常桓郁。他精通经典、博览群书,有“关西孔子杨伯起”之称。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,至50岁时,始步入仕途。后被大将军邓骘赏识,又举茂才,历任荆州刺史、东莱太守、太仆,迁太常、司徒、太尉等职。他为官正直廉洁,不畏权贵,屡次上疏直陈时政之弊,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权贵所忌恨。延光三年(124),杨震被罢免后又被遣返回乡,途中饮鸩而卒。汉顺帝继位后,下诏为其平反。

       杨震一生刚正不阿,勤勉清廉,他的“四知拒金”的故事已成为千古美谈,后人因此称其为“杨四知”“四知太守”“四知先生”。

       家训故事

       “杨震幽魂下北邙,关西踪迹遂荒凉。四知美誉留人世,应与乾坤共久长。”这首诗中所说的杨震,便是故事的主人公,东汉名臣,清正廉洁,大名鼎鼎的暮夜却金的“四知先生”。

       杨震自幼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为东汉名震一时的大才子。他热衷于教育事业,20岁以后,自费开设学堂教授学生。他学识渊博、教学有方、学生众多,因而被人们尊称为“关西孔子”。杨震在家乡办学30年,培养了一大批人才。

       杨震一生为官清廉,不谋私利。他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故事是暮夜却金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的途中,路经昌邑(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),昌邑县令王密曾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的官员。听说杨震途经本地,为报答知遇之恩,王密特备黄金10斤,乘夜深人静,打算送给他。杨震不但不接受,还严厉地批评了王密。王密说:“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,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。”杨震说:“怎么会没人知道。你顶天而来,天知道;踏地而来,地知道;携金而来,你知道;赠金与我,我知道。既然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何为不知。”自此“四知拒金”的故事,传为千古佳话。

       杨震暮夜拒金的故事,一直流传至今,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,后人因此称他为“四知先生”。后来杨震官至太尉,依然秉承清廉的作风。

       杨震为官十几年,生活极为简朴,他从不修豪华宅府,常以素菜为食,衣无锦绣,不乘车马,徒步往来。甚至在他因蒙冤被罢官,决定以死明志时,他仍要求子女“以杂木为棺,布单被裁足盖形,勿归冢次,勿设祭祀”,绝不厚葬。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,置办产业。杨震坚决不肯,慨然说道:“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?”杨震一生保持着清白廉洁的节操,并以此传于后世子孙。这是杨震给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。

       时至今日,杨氏家族的后裔依然活跃在中华民族的舞台上,文治武功,名垂青史者,历代不乏其人。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,一生声名显赫,依然非常廉洁,奉公守法,“不枉费公家一钱”。北宋抗辽名将杨业,也是杨震的后裔,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,精忠报国,满门忠烈的故事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,也是清正廉洁的好官。他告老还乡后,家中只有父亲留下的一栋老屋可遮风避雨。宋宁宗称他为“当今廉吏”。一生曾辅佐明朝4位皇帝的杨士奇,可谓位高权重,但从来不谋私利。他虽在京为相几十年,但他的妻子却一直在老家务农。

       家训名言

       ◇原文◇ (杨震)四迁荆州刺史:东莱太守。当之郡,道经昌邑,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,谒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。震曰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密曰:“暮夜无知者。”震曰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!”密愧而出。

       ——《后汉书·杨震列传》

       ◇解读◇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的途中,路经昌邑。昌邑县令王密,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。听说杨震途经本地,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,王密特备黄金10斤,于白天谒见后,又乘深夜无人之机,将黄金送给杨震。杨震不但不接受,还批评他说:“我和你是故交,关系比较密切,我很了解你的为人,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,这是为什么呢?”王密说:“现在夜深人静无人知道。”杨震说:“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你知,怎能说无人知道呢?”听到这些后,王密十分惭愧,只好作罢。

       ◇原文◇  (杨震)后转涿郡太守。性公廉,不受私谒。子孙常蔬食步行,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,震不肯,曰:“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!”

       ——《后汉书·杨震列传》

       ◇解读◇  后来,杨震到涿郡(今河北省涿州)任太守。他品性公正廉洁,不接受私事请托。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,以素菜为食,徒步往来,不乘马车,生活十分简朴。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,杨震坚决不肯。他说:“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。给他们留下这样的遗产,不是最丰厚的吗!”

 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